對鏡

這是今天在學校寫的,題目出自91年指考~因為是和同學一起用80分鐘考試,寫選擇和非選的時間都是模擬指考,我在第一題問答題寫了約20分鐘,第二題命題作文寫了約30分鐘,啊~好累啊!在此貼上問答題和命題寫作,請大家批評指教囉~(註:文章中有4.5個字為老師修改過的)

一、問答
(題目大概是要你從屈原、陶淵明以及蘇軾擇一闡述你最喜歡誰的人生態度,並說明為什麼,以及用他們的作品來替他們的人格註腳)

蘇軾的曠達自適,是我最欣賞的情懷。在他的仕宦道路上,不得志的時間遠比得志來得多,不論是在朝廷為官,抑或是貶謫到黃州,甚至被遠謫至澹州,他都能謹守其人格,不怨天,不尤人,更展現開闊的胸襟,和大自然共處,從中領略人生的道理,也無怪乎他能『無處而不自得』了。在貶謫期間,他讓自己融入自然,因而能看得更廣闊、更深遠,所寫出來的作品無一不是千古傳誦的好文章。在《念奴嬌》那闋遙想赤壁的詞裡,縱然公瑾當年英姿煥發,最終不也是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裡?渺小的我們如何能與滾滾長江相比?蘇軾實在是看透澈了這樣一個真理,他是如此,我們也應當學習,畢竟身為滄海一粟的我們,小小的挫折不快又算得了什麼呢?

二、命題作文
對鏡
女中豪傑花木蘭當年『對鏡貼花黃』,是為了梳理儀容。秦始皇行郡縣制度,是因為拿周朝歷史為借鏡。而唐太宗之所以能讓百姓安樂,正是由於他以眾大臣為鏡,而明白自己的得失。此即所謂『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』
在古代歷史中,一個聖明的君王,除了自身具備傑出的能力,更重要的是有光亮的鏡子。唐太宗勤政愛民,是因為得到魏徵的輔佐,因為有了魏徵這面光亮、忠實反映意見的鏡子,才讓唐太宗了解自己的施政哪裡錯誤了?又有哪裡應該多加改進?有了魏徵的建言,及唐太宗虛納諫言的氣度,才有『貞觀之治』的盛世,無怪乎在魏徵辭世之時,唐太宗悲戚萬分的說自己失去了一面鏡子,今後再也沒人可以讓他明得失。
處在今日社會的我們,雖不必扮演憂國憂民的君王角色,卻也應該時時明白自己在待人處世上的得失。而『朋友』就是能夠忠實呈現的鏡子。我們哭,他陪著哭;我們笑,他跟著笑;我們做錯了什麼,他更是原原本本的反映了出來,讓我們的過失無所遁形。而當我們表現出好的行為時,他也會由衷的給予讚美及鼓勵,讓我們懂得要繼續保持,進而精益求精。朋友之於我們,就像魏徵之於唐太宗一樣重要。
人是自我的,往往不容易聽取別人的建言,但試問:『當我們化妝時從鏡裡看見睫毛貼歪了,會依然故作舊態的出門而讓群眾看笑話嗎?』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論說文不是我很喜歡寫的東西,但卻又都寫得很順手….真奇怪~

—–

On this day..

0個對 “對鏡” 的回應


  • 無評論

留下回覆